10月19日上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近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与发展特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宁教授主持,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聆听。本次讲座从全球金融史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近代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特征。

讲座开始,燕红忠教授从世界金融中心的历史演进谈起,回顾了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纽约的金融发展历程。他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共同规律,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活跃的金融机构网络和完善的市场制度是金融中心长期发展的关键条件和重要特征。他强调,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的兴起都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密切相关,这一规律为理解近代上海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阐述近代上海的金融功能时,燕红忠教授强调,上海在近代中国不仅是国内的金融核心城市,也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际金融枢纽。其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成了以外资银行、华商银行和侨资银行为主体的国际金融网络,为亚洲、美洲和欧洲的贸易往来提供结算服务。第二,发展了白银与黄金的转换体系,成为连接金本位与银本位市场的重要节点,对国际金银比价和汇率波动产生影响。第三,发挥了国际融资和海外投资中心的作用,为中国政府财政和实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关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条件,燕红忠教授指出,自由化金融环境与规范化市场秩序,为上海金融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自由进入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格局。第二,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等组织保障了市场交易的稳定与信用的维持。第三,自由的市场机制与规范的制度安排共同塑造了高效的金融体系,使上海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随后,燕红忠教授总结了近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特点。第一,金融服务呈现多样化,不同国家的银行共同参与,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活动提供服务。第二,融资关系具有单向性,上海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更多承担资金输入的中介角色。第三,金融主体力量存在不均衡,外资银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在金银储备和汇率调节方面相对弱势。这些特征共同揭示了近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结构和区域局限。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燕教授进一步指出,燕教授指出,近代上海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第一,货币信用是国际金融中心稳定运行的根基;第二,自由而有序的市场环境是金融资源高效流动的前提;第三,公平的市场竞争和金融主权的掌握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燕教授认为,虽然近代上海是以服务区域贸易为主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制度经验和市场逻辑为当代中国的金融开放与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既有坚实的史料支撑,也展现了对金融史与经济史的深入思考。燕红忠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富于启发,体现出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现实关怀,为师生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主讲人简介:燕红忠,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近代史专委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中国金融学》编写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史、商业史、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